OFweek工控网讯 什么是未来的工厂?
“小规模、定制化”、“在大城市以外的地方与日俱增”、“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少的原料,使用更少的零部件,和要求更多的智能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工厂的许多机器不是由工人直接操作,而是由消费者自己远距离地进行遥控”。
听起来怎么样?这不就是工业4.0时代的工厂吗?
猜错了。
这是美国最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于三十七年前(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预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之后的工业主流。
就是在这些描述之后,作者直接用到了“未来工厂”这一表述 。
整个社会深受托夫勒思想的影响,机械工程领域学术地位最高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Collège International pour la Recherche en Productique,位于法国,故而以法语为名称)——多次在其年会上,发起以“未来工厂”为主题的最高级别的讨论。可以说从那时起,“未来工厂”概念开始在全世界、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
制造未来与未来工厂
一般认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首批工业化国家就开始了主动“去工业化”的进程,最初,出发点是集中关注和从事附加值高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服务产业,为降低制造成本和环保,而将产能向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外包、转移,但这样的举措很快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后果。1970-2010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占GDP的份额逐年下降,1990-2010年间,欧洲经济失去了大约1/3的附加值,如果按此趋势发展下去,未来30年内欧洲还将再失去一半左右的劳动岗位,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欧洲更感受到了没有实体经济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切肤之痛,据统计,危机让300万工业领域的工作岗位消失,直至今日欧盟国家工业产值一直徘徊在比危机前低10%左右的水平。
欧美有识之士当然早就对这一现象加以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比如2000年出台的欧盟《里斯本议程》,目标在于用十年时间,在欧盟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动态知识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2003年的年会上,“制造未来(ManuFuture)”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次年,该概念被当时刚成立的欧洲技术平台(ETP)采纳,从而建立起欧洲技术平台制造未来分平台,旨在讨论欧洲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出、发展和实施基于研究和创新的战略,促使欧盟制造业实现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工艺和服务转型,遏制去工业化趋势并实现再工业化的欧洲。
图1:“制造未来”技术平台面世示意图
来源:南山工业书院整理
1 2 3 4 5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