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打造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的珠海,也推出了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比如《珠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各项补助的基础上,新增了1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后补助,企业只要完成高企申报环节即可获得。今年,市财政将为该项补助新增投入逾4000万元,另外各区也将提供配套补助,这充分体现了珠海市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力度与决心。
珠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珠海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总数达到397家,总量排广东省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居全省第三。
必须正视的是,对照其他领先地区,珠海也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新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比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全市融资担保与风险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扶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不够具体,缺乏创新信贷品种,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仍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新技术企业按所处行业领域分布来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的技术服务型技术企业所占比重小;四是高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五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珠海市要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创新创业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是解决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的关键性问题。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吸引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才。要形成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创新创造的氛围。在这方面,珠海要着眼长远,要用特殊的方式和政策吸引人才。建立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有效、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人才引入工作。通过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良环境,使进入创新区的创客们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共同激励,创造出一流的创新成果。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高科技企业根植于大量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为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珠海可加大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技术企业信息库及信息共享平台,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有甄别地对技术企业进行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一些研发周期长难度大但是市场前景较好的高新企业特别扶持。同时,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以科技金融方式引导和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科技创新,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投资,支持科技服务机构等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创新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
第三,构建完善高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升级、面向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期建设、研发投入、研发仪器购置以及研发骨干团队引进等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落实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制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实施细则,落实工业用地孵化器载体房屋可分割转让政策,建设一批前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器和大型综合孵化器。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育成体系等创新平台企业的孵化功能,培育催生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业态,推进“众筹”发展,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第四,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珠海可以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动力系统、3D打印、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第五,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要努力搭建好企业和高校等科研院校之间的友谊桥梁,使科研院校的技术可以走向市场。着力研究解决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难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要向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研风险投资补助,组织高新培育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的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
第六,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指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的申请与发明。向企业提供专利申请条件、程序及相关政策,开展专利特派员,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快速申请并获得专利,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在产业特色突出的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立一批科技成果试点示范园区,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