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全球经济低迷,中国对外出口之路受阻,制造业赚不到钱,大量的货币就会抛弃实体经济转向资楼市股市,挤压了中国人的消费,也压抑了制造业的销售与盈利,这又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也降低了利润,蓬勃的楼市把制造业压得喘不过气,陷入一个经济恶性循环。为什么老百姓相信房价不会跌?为什么炒房远比办厂挣钱?这就是原因。
这种心态,从中国企业蔓延到中国人,大家都在想怎么赚快钱?有人会说:不赚快钱如何能跑赢房价? 有时候,也不能全让虚拟经济背黑锅,看看瑞士金融业也很发达,制造业照样牛逼哄哄,关键是中国人浮躁,缺乏工匠精神,只想挣快钱,不想静下心做实业。
第三,崇洋媚外, 扼杀中国制造的创新基因。
别看LV包烂大街了,真货价格不便宜。一个普通LV包,成本在500到800元,专柜价10000元照样有中国人疯抢。而一个用心做,成本在1000的国产包,售价5000中国人可能都懒得看一眼。还有,你为什么买苹果?仅仅是因为苹果手机质量好功能新吗?还是觉得用苹果更显档次身份。不如回头看看,国产华为的质量也不错。这就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
这能全怪中国企业吗?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需要更多工时,更多成本,卖更高价格。这些成本谁来负担?当然是消费者。前提是生产的高端产品能卖出去,才有利润回流继续支持研发,生产更好的商品。可现状是中国人瞧不上国货,没有利润哪来动力支持一个良性的生产循环。
后来,很多企业主动避开高端产品的竞争,去制造价格便宜的商品,结果产业升级变得阻碍重重。
第四,当书呆子遇上技术工人,谁能扛起创新的大旗?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核心是技术工人,是蓝领阶层,光喊口号提振本科生工资没有意义。相对德国制造,美国和英国等国背后经济疲软,也显示了技术工人的短缺。所以媒体呼吁特朗普重视职业教育,中国也如此。
创新这种能力不会天上掉馅饼,要培养很难。当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横行,以分数论英雄,谁来教你创新。
很多企业家也知道要创新,但成本高想走捷径:抄袭和山寨泛滥。每年出国参加各类博览会,抄抄创意,回来再做个90%的仿品,照样能赚钱。比起质量而言,山寨产品漏洞百出,安全事故不断。长久以往,谁再买中国制造。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
光靠国家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够的,学生投身教育职业也要求有回报。他们会考虑能不能赚钱,能不能稳定就业?不能今天学了造船,明天航运行业就衰退了;也不能今天学了太阳能,明天太阳能企业就被欧盟封杀破产了。为什么瑞士的学生愿意选择读技校,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家百年老字号企业,越做越强大,就业完全没有问题,不用瞎担心企业消失,产业变迁。在中国,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学技术,大多担心学了以后会不会这个行业都撑不到十年就变夕阳产业呢?
制造业之路,是一条要坚持上百年的路,匠人精神也是要传承几代人的精神,决不能半途而废。
现在连美国也出手重振工业,当货币超发周期终结,美国填补产业空心在很多州早已争分夺秒。无论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给中美制造业算的成本账,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摇旗呐喊,制造业的争夺战一触即发。
富士康已在美国开设首个大型工厂,这笔投资将创造最少3000个、最多1.3万个工作岗位。谁是下一个富士康?大洋彼岸正虎视眈眈。
中国制造,还很年轻。只要踏出了产业升级的第一步,直面过剩产能的阵痛、减税降费的改革,拥抱工匠精神,离开了对低端产业的依赖,中国制造业也完成华丽蜕变,吸引海外企业归来。
工业发展就是如此,必须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更通畅,而投机取巧走捷径,虽然成本低、见效快,但时间会证明,捷径会遇到瓶颈,经济迟早会掉下来,唯有一个个台阶向上积累,才能走向制造业发展的巅峰。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