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招,小国寡民,颠覆了读书“出人头地”的世俗偏见。
800万人口的瑞士却走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均诺奖比例世界第一。打个比方,瑞士每100万人中有1.111个诺奖得主,相对于英国的0.840、美国0.712、德国0.341,法国0.187。
它是怎么做到的?瑞士仅有12所高校,却全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国家没有“教学型大学”,却有类别齐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才诞生那么多能工巧匠,与世俗意义上的 “差生进职校,好生进大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归根到底,中国制造业的前半生输在了哪里?
第一,廉价的世界工厂,输在产品附加值上。
当中国在最快最廉价最大批量地复制低端制造时,工业发达国家却在小批量、精细化、高价格地制造高精尖产品。
举个例子,进口德国的机械产品,中国人不需要材质报告、不需要尺寸检验报告,拆开包装就用,而采购国货时,却百般严苛,不仅要提供第三方检验报告,甚至还对采购的产品抽检。
最后,中国制造业给人一种廉价、落后产能、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而且年轻人也不愿意流入制造行业。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抱怨:利润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愿意干。
这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低,产业升级一直不太成功。制造业的利润没有拿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实现低端廉价工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而是重复扩大低端生产,周而复始。还有更严重的,实体经济是一个长线投资,有的老板觉得回报率低,而且回报时间太长,拿搞技术升级的资金去搞金融或者炒房地产了。
第二,追求赚快钱,输在工匠精神上。
为什么中国被扣上山寨的帽子,随便上网翻一下:能搜出好几页山寨的大牌衣服到大牌鞋子。
首先,中国制造就图一个便宜,为什么比不上欧美?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在了工匠精神。企业都想挣快钱,除了高精尖行业,大部分企业的目的是如何把产品卖掉,如何迅速打开市场,无心去做产品研发,什么赚钱跟风做什么,这一波行情的钱赚完了,就换一个行业做,所以百年老店屈指可数。
其次,中国人贪便宜,有便宜的产品,为什么多花钱买贵的?即便企业把东西做得再精细,少有人愿为工匠精神买单,能花1元钱买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花6元钱去买?所以中国制造的1元人民币的打火机秒杀了日本生产的1美元的货。
所以,总理曾公开点名中国圆珠笔芯都要进口的悲哀,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而且,常用的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中国制笔厂利润才1毛钱,利润薄得可怜。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