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国内的机器人教育很可能是个坑

2017-07-27 13:31 浏览:652 来源:芥末堆   
核心摘要:由于机器人教育引自欧美,进入国内不久,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家各行其是,市场混乱不堪。造成国内机器人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学术、市场和政府。

    OFweek机器人网讯 随着STEAM教育在国内大热,机器人教育作为践行STEAM教育的有效载体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其所提倡的在“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理念更为契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机器人教育引自欧美,进入国内不久,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家各行其是,市场混乱不堪。

    空手套白狼

    “这些机构就像皮包公司,业务没有,纯粹做品牌。”杨鹏是某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人员,他表示这是目前行业内一些机构的做法:器具从外购买,没有课程就开始招加盟商。

    杨鹏所说的这种现象在国内机器人教育行业较为普遍,在拥有强大招生渠道的情况下,从外购买教具,但因为不是乐高产品代理商,就从网上购买一些便宜的水货。因为不具备课程研发能力,大多是国外引译一些旧版教材,很多机构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基础的器具搭建阶段。

国内的机器人教育很可能是个坑

(机器人教育行业业务体系)

    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国不过5年时间左右,但是国家的政策鼓励,资本的关注却似排山倒海般涌来,很多看到趋势的创业者也蜂拥进入这个赛道。但是这个舶来品面临的一个尴尬境地就是:趋势来了,但国内的技术、人才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却没跟上来。同时趋势(政策、资本)却又在推着创业们向前走,着急占据市场的创业者自然顾不了太多。

    我们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数据库中以“机器人教育课程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到关于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论文、期刊等共有1200篇左右,而这些文章是又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对少儿机器人教育进行了研究,这说明中国对机器人教育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

    与此同时,与机器人相关的赛事越来具有认可度。美国很多学校的通用申请表上都会要求注明申请人是否参加过FIRST项目。在中国,也已有大学把“参加FRC并获得奖项”作为其中一项加分项。

    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培训机构把重心放在赛事上,易方机器人创始人姚国才表示“设备输出+竞赛“的模式是行业内一条成熟的产业链。通过举办比赛,将自家机器人设为指定用机,再向学校、培训机构和消费者输出比赛设备获取收益。有些公司们也会设计一些比赛“特供机”,学生不用进行开发,只需学会操纵开关即可。

    而这一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机器人教育属性的不断弱化。也不需要有完整课程体系教授学生,学生们学到的也不是如何设计结构,不是背后的原理,而是怎样操作某些公司的产品。

1  2  下一页>  page

课程设计科学化难自证

    通过竞赛和出售设备是相对容易操作的模式,而一些机器人教育机构也有自己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却难以证明。在今年三月份发布的《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也曾指出,目前国内的课程的研发渠道一般还是翻译国外的课程资源和设置体系,再进行二次开发。而从实施上来看,国外购买的课程费用比较昂贵,很多知识体系和国内并未很好地链接,这自然就很难遵循科学教学的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观点,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获得新信息;转换信息;评价、加工处理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几乎同时出现。因此合理的机器人教育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边做边想,教师提供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的条件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吸收者。

    以美国为例,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设立了“设计和建造LEGO机器人”课堂(Martin)。课堂教学主要以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

    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器人教育主要有机器人技术课程、课外活动及机器人主题夏令营等定期活动。美国教育者在进行机器人教学设计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对项目和时间进行管理、信息如何获取、资源如何分配、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等信息科学素养。

    而在中国,目前还没相对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体系。“行业无标准,每家自成一派”在记者采访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位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创始人表示:目前中国的机器人教育市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自混战。而在课程设计方面并无行业标准,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当记者问及如何判断这种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时,他表示一般就按照孩子的接受度和家长的认可度,反映到数据层面就是续班率。

    张清是一家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4年从业经验,算是行业内从业时间较长的老师,他表示:在课程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的与时俱进,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与硬件设备同步更新。而目前行业内普遍课程更新较慢,再加上是新兴行业,从业老师普遍行业素质不高,老师们各使其法,所以相对比较混乱。

    从家长角度来讲,今年30岁的曹女士是一位培训行业老师,她六岁的儿子小迪已经在一家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学习了近一年。据曹女士介绍小迪报了很多班,这是其中一个。因为小迪从小动手能力就较差,经朋友介绍就把儿子带到这来学习了。

    综合分析,目前中国机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处于一种最基础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带有些许社交性质的培训阶段。而机器人教育培训还只是家长众多可选择培训项目中的新兴起的一个普通类别,距离客观化、科学化、普适化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通过对多位机器人教育行业从业者的采访观察,芥末堆发现,造成国内机器人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学术层面:因为机器人教育在国内是新兴事物导致其在人才方面出现断层,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也较为薄弱,后期研究也是基于舶来品的理论基础研究舶来品,国内较短发展过程还不足以支撑国内理论研究体系。

    市场层面:市场层面更多的要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因为国内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供给方企业还没有较强的课程研发能力。

    政府层面:近几年政策出台的STEAM教育政策更多处于宏观层面,在较为细节的微观层面并未树立行业标准。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奔着STEAM教育的大方向来,但在实践的小方向上都是各自摸索。

    国内的机器人教育目前整体处于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在课程、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行业标准混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任何新兴行业出现时都会面临的状况,是产业从初级阶段跨越到成熟阶段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方共同发力,尽快实现行业标准化经营,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注:市场人员杨鹏、老师张清、家长曹女士、学生小迪均为化名)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从实验室到世界舞台:中山川崎液态硅胶送料机以全域营销实现"隐形冠军"蜕变

上一篇:

迎接万物互联的未来智能社会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