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让市场的力量进入产研合作“闭环”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在创新上的财政投入增速非常大,但政府投入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要靠社会资本。”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巡视员石鹏飞介绍,广州市将要成立50亿转化资金,要用转化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到创新领域中去,弥补资金不足的短板。
早在2016年,广州就曾创立该市首个公司制模式的引导基金——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了360亿元金融资本,并引向实体经济,此番50亿转化基金无疑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中来。笔者也从当地制造业企业了解到,他们的当前用于研发、创新以及“机器换人”的资金来源很多样,政府补贴只是其中一部分
“政府更应该在建立市场规则、制定市场法规上发力,完善整个创新成果转化的业态。”陈东敏表示。
成果转化上的“拿来主义”
社会资本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从根本上讲,衡量一家企业、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准还在于其科研力量的多寡,不少产业基础良好的地方在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庞大的市场,”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接受采访时指出,佛山没有太多知名大学,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以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没有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怎么办?将别人的成果拿来直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朱伟将这种方式总结为成果转化的“拿来主义”。
笔者在东莞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看到,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中间科研力量都来自其他地域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包括大疆、固高在内的一批行业内知名企业,创始科研力量就大多源自香港等创新高地。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入驻了这里,集聚效应已经形成。
这种“拿来主义”固然对于当前众多拥有产业基础与产销渠道的工业城市转型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科研成果以及人才的引进非易事,需要有多方面的考量。
“引进成果、成果转化,人才是关键。”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吴智恒告诉笔者,如何吸引人次又如何留住他们是每个地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为此总结了三个词:“信心”、“希望”、“保障”。
“要让人才看到你这个企业、这个城市有发展潜力,最起码要又发展向上的劲头,这是信心;希望就是让他们能看到科研项目落地后成功的可能性,不是为了落地而落地;保障则是个人待遇问题,无后顾之忧才能放手去干。”吴智恒表示。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内生动力,也需要向外“借力”,一个城市更是如此,在具备“打铁自身硬”的条件的同时,要“借力”,更要留住“力”,如何借?又如何留?考量的是一个城市“内功”。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而实施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做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重要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觉地、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而其中的关键是互利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