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业网讯: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热潮不断,但同时也出现重复建设、高端产业低端化、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为此,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治乱纠偏。
继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后,日前,国务院、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引领行业有序发展。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或通过并购与国产化,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带领中国“智”造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掀机器人投资热
业内人士称,2016年是中国智能机器人元年。这一年,在工业转型升级驱动、政策大力扶持、资本不断涌入、企业争相发力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正迎来一波井喷期。
据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仅用5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就增长了近3000家。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在2016年10月21日—25日召开的世界机器人上,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4.8万台,同比增速12%。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6.6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1/4。据了解,这已是我国自2013年起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未来,国内机器人市场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
政策为产业治乱纠偏
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大肆扩张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投资过剩、产品过于低端化,甚至还出现了套取财政补贴等乱象。为此,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引导行业理性、协调发展。
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财政部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病和乱象进行打击和治理。目前,各项新政策还在不断地出台和完善中。
2016年12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