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进程
自动化在多个行业对人工岗位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在这当中还包括创造性工作、流媒体服务等等。
这不仅仅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拥有创造力,这是我们和机器的本质区别,如果机器将要让我们从创造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人类还需要创造力吗?
从积极角度看,如果电脑的绘图比人类更自然、更精美,那么它可以当我们的老师,或辅助艺术家工作;此外,还有一种论调认为,人类永远都会追求创造性工作,或者自己动手。因为当你只需按一个按钮就能作画时,绘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当然了,20年以后是否还存在这样的工作,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当科技能为人类“修正”所有错误,比方说文档里的错别字,绘画里歪歪扭扭的线条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渐渐丧失创造能力。我们再也不需要记住发生过的事情,或电话号码,或是去外婆家走哪条路,因为一切都能在手机里找到。长此以往,这必将影响人类的记忆力。
同理,如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有工具“帮助他们”,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不过,也无需过于担心。目前,机器还未拥有独立完成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只是修补边边角角,甚至仍然需要人类协助。对创造力要求极高的工作——比如写小说、调查类新闻稿等等还是需要人类完成,短期内电脑也不可能取代。
在这里我们要提一部去年制作的科幻电影——《阳春》(Sunspring),这部电影由真实演员演绎,但剧本出自机器之手。其灵感来自之前Alphabet旗下AlphaGo人工智能系统在古老的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顶级选手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剧本由“名为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的循环神经网络”创作,非常有趣,虽然没多大意义,但它提醒了我们,机器离创作优质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远了。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区别人工智能和“算法智能”,前者意味着电脑具备等同人类的思考、理解和适应能力,后者则表示利用数学知识来促进人与机器的协作。
Phil Tee是Moogsoft的董事会主席兼CEO,这家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算法智能服务。简单说就是,Moogsoft通过修改算法,来帮助企业完成琐碎的运营工作。
Phil说,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胜任需要人类智慧的工作,比方说视觉感知、语言识别、决策制定、翻译等。而算法智能则是使用数学原理来帮助企业解决不断变动、不可预测的大问题,比如IT环境等。算法智能其实是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可言的。
Phil的话说到了点子上。使用算法来预测你喜欢哪种音乐或电影确实智能,但它本身不具备创造性。它或许能把工作做得比人好,但并不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因此,虽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算法智能来优化、简化运营过程,希望以此甩开竞争对手,但艺术本身并没有受到直接威胁。
但是,会不会有那一天,计算机能够独立写完一本书,编出一首曲子,创作一部电影呢?
“那是肯定的,但通向这个目标需要实现的技术进步太多了。”Phil补充说道,“今天我们一般使用的神经网络大约拥有数百至数万神经元,还不如一只海参聪明,要知道海参大脑里有18000多个神经元呢。开发出一个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机器很重要,但过程也一定很长。”
或许,我们应当把智能看作创造力的补充,而非取代之物。毕竟,创造力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本质。艺术需要人类,人类也需要艺术。机器或许能促进两者融合,甚至抢占一些工作,但作为我们的专有特征,艺术和人类是永远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