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同样受到高度重视。不久前,欧盟发布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报告认为,通过正确的引导,机器人可以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报告建议建立一个“欧洲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机构”,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导。报告还鼓励投入更多资金,研究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投入使用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据悉,欧盟的部分国家目前正在规划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管理标准。毫无疑问,机器人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扶持政策需要完善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但这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实现的,并不能掩盖技术落后和研发薄弱等问题。
许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普通存在“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关键零部件、缺少高端产品”的现象。曲道奎也坦言,供给侧企业还无法提供更加适用的产品,“真正的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心灵手巧、耳聪目明、能说会道。但机器人发展到目前,大多数只有一个机械臂,严格来讲连手都没有。”
尤其是近两年,由于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存在,让“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赛迪智库分析人员表示,在2015年,仅广东、浙江两省在机器人领域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就超过20亿元。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出现骗补现象。部分企业通过贴牌销售、技改和组装,以获得地方财政补贴。
同时,地方政府追逐机器人产业出现跟风倾向,通过大量的财税补贴和优惠条件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但只追求规模和效应,忽略了机器人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导致部分产业园区只能吸引零星企业,很难形成规模集聚,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源。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的补贴环节并不太合理,多集中于制造和销售领域,对于研发环节的补贴力度较小。而研发领域恰恰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在基础研发领域,如果不能解决基础材料、传感器等问题,将限制整个行业的突破。
如今工信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就指出,要充分依托企业,联合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加快机器人等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