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未盛先剩 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简析

2017-04-01 11:06 浏览:655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在欧洲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同样受到高度重视。不久前,欧盟发布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报告认为,通过正确的引导,机器人可以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报告建议建立一个“欧洲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机构”,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导。报告还鼓励投入更多资金,研究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投入使用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据悉,欧盟的部分国家目前正在规划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管理标准。毫无疑问,机器人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扶持政策需要完善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但这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实现的,并不能掩盖技术落后和研发薄弱等问题。

许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普通存在“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关键零部件、缺少高端产品”的现象。曲道奎也坦言,供给侧企业还无法提供更加适用的产品,“真正的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心灵手巧、耳聪目明、能说会道。但机器人发展到目前,大多数只有一个机械臂,严格来讲连手都没有。”

尤其是近两年,由于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存在,让“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赛迪智库分析人员表示,在2015年,仅广东、浙江两省在机器人领域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就超过20亿元。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出现骗补现象。部分企业通过贴牌销售、技改和组装,以获得地方财政补贴。

同时,地方政府追逐机器人产业出现跟风倾向,通过大量的财税补贴和优惠条件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但只追求规模和效应,忽略了机器人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导致部分产业园区只能吸引零星企业,很难形成规模集聚,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源。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的补贴环节并不太合理,多集中于制造和销售领域,对于研发环节的补贴力度较小。而研发领域恰恰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在基础研发领域,如果不能解决基础材料、传感器等问题,将限制整个行业的突破。

如今工信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就指出,要充分依托企业,联合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加快机器人等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英科医疗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三倍 2025年一季度业绩保持强势增势

上一篇: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