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海安开发区要实现制造强区,就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攻方向,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口,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但限于开发区工业的“先天性不足”,要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必须尽快解决相关制约因素。
海安开发区智能制造应该说已经起步,比如特力机械推出的剪板机数控系统,金牛机械与常州大学合作研发的“全自动紫菜加工机”,以及恒达机械与科研院校研制的机器人码坯系统等等。可核心问题是,许多企业在这之前还没有把智能制造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来切实抓好。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切实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把构建智能研发平台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创新引擎。海安开发区工业经济要实现大跨越,必须在智能制造上迈出坚实的脚步。要实现智能制造,政府和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新产品开发研究院、亿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研发平台、规模企业自主建立新品研发机构,以及组建科创园,是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根本举措。而上述智能研发平台中,开发区新近组建的科创园应作为“龙头”,引领全区各种研发平台出技术、出成果;其他研发平台不能完成的攻关项目,科创园也要组织协调攻关,努力将科创园打造成全区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主战场。
把组建区域智库体系作为孕育智能制造的活力源泉。开发区工业经济的振兴,面临的问题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单凭企业、个人或少数领导者决策,往往容易造成失误。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或产业集群的投入或转移,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或高精尖人才的研判。所以建立区域工业智库体系势在必行。操作方式上:一是引智,建立高端合作基地,将国家级专家、学者的注意力和研究方向吸引到开发区来,帮助工业企业破解技术瓶颈或产品研发难题;二是汇智,坚持问题导向攻关,一个企业、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几个企业合作研发,共同破题。可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课题网络,组织各方力量抓好重大课题研究;三是聚智,围绕创新献良策,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企业、行业乃至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或产品创新出主意,供智慧。
把引进高端优秀人才作为实施智能制造的根本大计。海安开发区经济比较发达,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利于吸引各类人才创业兴业,只是与上海、苏南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这里的优势是居住条件舒适,农产品(000061,股吧)丰富,生活成本低。今年长三角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就有不少博士生担忧生活成本高而不愿去上海,愿到江北工作。因此只要把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福利设施和企业领导爱才惜才的诚心真正用足,还是能吸得进、留得住优秀人才的。
把树立“工匠精神”标杆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品质灵魂。李克强总理最近两次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即便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仍需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仍需要培育大师级的工匠。因为优秀工匠就是人才,是人才就该不拘一格使用。所以企业领导者要把眼光放宽,用好各种奇才、“怪才”和“偏才”。“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只有把“工匠精神”在企业、各行各业发挥得淋漓尽致,智能制造才能真正不缺动力,才会跑得更快更远。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