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张文燕 记者 蒋夫尔)四十厘米的身高,平行四边形的体形,不锈钢的骨骼,一“吸”气迅速将五个直径十厘米的小球吸入,快速旋转万向轮脚,将小球射至六十厘米高处的篮筐。这是一个会打球的机器人,外形酷似《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力,不仅能巧妙防守,还能带球上篮。它出自于新疆乌鲁木齐的10名高中生之手。
在日前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结束的“2016年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的10名高中生组成的两支队伍,分别在各自分区挺进决赛,其中机器人“8468B”荣获分区八强;机器人8468c,力挫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代表队,荣获分区亚军。这是目前新疆所有VEX机器人队荣获高级别国际赛事的最好成绩。
“我一直对机器人感兴趣,喜欢这个东西,从小玩遥控车,小毛病都是自己动手修理。”
17岁的孟溯阳说。初中时,他参加学校的机器人兴趣小组,还代表学校获得机器人比赛季军。上高中后,由于对机械结构熟知,动手能力强,他被选为团队的“机械手”。在机器人需要更换零件或者更换电池的时候,能用最快的速度让机器人保持最好状态。
去年,为备战“2016年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他和团队其他小伙伴天天泡在机器人教室,研究出现故障的各种原因。“我的机器人就应该长这样。”孟溯阳说,方方正正的外形,像机器人瓦力。
在机器人工作室里,孟溯阳和小伙伴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制出两台机器人,每个重量在20公斤。
按照比赛规则,这两台机器人要在场地里将大球放在规定区域,把小球投入篮筐,还要破坏对方进攻。
制定方案后,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收集零配件,自己设计、编程和制作。调试传感器是机器人比赛中的麻烦事。只要光线有变化,传感器就会受到影响,机器人转弯的角度等也因此有偏差,这样一来,机器人就不会按既定轨道行驶或做事。即便事先调试好,到参赛场地后又得重新调试,为此,孟溯阳记不清和小伙伴们调试了多少次。
为了提高机器人动作的速度和准确度,他们前后4次推翻设计方案,“集训从早七点持续到下午五六点,经常是回到家还在想机器的事儿”,孟溯阳称自己对机器人“爱得深沉”。最终,他们的机器人在比赛时间内的操作成功率达到了90%,击败对手。
“决赛时很激烈。”孟溯阳回忆说,比赛后30秒,机器人要带球爬上篮杆,然后将球高高挂在上面,如果球挂的高度超过了围栏则可以加20分,反之,则得分会比较低。
为了完成这个动作,孟溯阳和小伙伴们费尽心思。要挂得高,动力就要够大。在机器人的底部加一个伸缩支撑部件,高挂时,部件会自动撑起。
虽然不是第一次参加世界级赛事,但各国队员设计的机器人仍让孟溯阳和小伙伴们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一支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能将对手机器人一秒抬举。外国队员的机器人除了外形上更美观,也更人性化。这让大家很钦佩。这次比赛回来,孟溯阳心里早有打算,长大了专门搞机器人的科研。
据了解,本届比赛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支参赛队参加了此次比赛,中国vex高中组此次出征有30多个代表队分散在五个分组里,每个分组共有100支来自不同国家的队伍进行十场小组赛,打进前八强才可进入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