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车株机厂房内,牵引车整装待发。 谭清云 摄
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李支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株洲以高远的视野,主动作为,抢先布局,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探索一条具有株洲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路。
顶层设计志存高远,一批新的行动计划出台
对弈抢先机,布局在先赢在前。得益于“一五”时期的国家布局,株洲由七千人的小镇,迅速崛起为新中国的八大工业新城。
建市60余年,制造业成为株洲的金字招牌:近200项我国工业“第一”在这里诞生,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我国唯一微型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彰显出株洲作为“制造大市”的深厚底蕴。
迈向更高端,必须实现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跨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专家研讨,集纳各方意见。今年4月,《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和《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双双出台。
“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聚焦“768”行动(重点发展七大领域,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八大任务),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将株洲率先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20年,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
“‘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谋求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深度应用,让更多的传统制造业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拥抱新变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不久前闭幕的市十二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加快建成“一谷三区”的总任务。“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把株洲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享有国际盛誉的动力之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株洲的国家使命、国际视野。
高度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在株洲版“制造2025”行动纲领姊妹篇的引领下,浴火重生的株洲制造,在迎来“智”的腾飞的同时,必将实现“质”的跨越。
“清水塘”搬迁,一批制造企业整体转型升级
原化工助剂厂区域,是一片火热的施工场,明年7月之前,这里将化身为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成为株洲对接物流国际化,打造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
随着清水塘工业区绿色搬迁深入推进,如化工助剂厂一样,该区域内的传统企业将全面转型升级。
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一次机遇。对株洲而言,更是一大批传统企业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深刻洗礼。
清水塘工业区是株洲工业的核心区,鼎盛时曾聚集了260多家企业,形成了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株洲自我加压,壮士断腕,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放弃其中三个“三高一低”产业,只保留机械制造业,将其升级打造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其余大小企业,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全面实行关停并转、改造升级。
“株洲旗滨玻璃”打响第一枪,搬迁至醴陵新基地后,产量增加一倍,能耗降低一半,产品升级换代,成为高档节能玻璃及深加工的行业标杆。在其带动下,清水塘地区130余家企业完成搬迁,剩余企业搬迁有序有力推进。
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昔日烟囱林立、机声隆隆的清水塘,将蝶变为全国生态地标。这绝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场改头换面的大变局。一个区域内,如此多的企业整体转型、成批退出,放眼全国都不多见。
大批企业整体转型,阵痛过后是收获的甜蜜。5年来,株洲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影响产值近5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却是5年前的1.8倍,轨道交通产业圆了千亿产业梦,株洲也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20个“稳增长”的先进地市之一。
建设“中国动力谷”,一批高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11月1日,长沙,株洲造的我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中低速磁悬浮快线安全运营180天,开通以来,吸引了新加坡、奥地利、德国、巴西、韩国近20个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近30个城市的调研考察。
几乎同时,同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山河SA160飞机在株洲下线,作为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五座活塞飞机,飞赴珠海参展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株洲动力,一次次令世界惊羡。
株洲是“动力之都”,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明显。“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集聚放大动力优势,株洲的目光紧盯世界,响亮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借此搭建世界级的平台,对接全球先进技术,为中国技术抢占世界话语权。
大踏步引进来、走出去,锻造世界一流的动力技术,凭风出海。株洲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出口全球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企业兼并欧美国家企业13家,建立多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世界频频闪耀株洲制造、株洲智造的身影:
我国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下线,“中国芯”从株洲走出国门装上马来西亚轻轨;中国出口欧洲的首台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电车从这里开出,亮相第66届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将在奥地利格拉兹投入运营;时代新能源汽车开进巴西……
中国动力谷,株洲向世界进发的一张崭新名片。
夯实人才支撑,一批职教院校对接“智”造
贯彻“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人才是支撑。
职业教育一直是株洲的独特品牌,有着“北天津、南株洲”的盛誉。各类职业院校23所,不但有专业的特色职业院校,对口配套株洲重点打造的轨道交通、航空、服饰、汽车及陶瓷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而且所有职业院校都开设有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涵盖各类产业所需。
株洲职业教育,不是零打碎敲,最为人称道的正是集团军的规模优势。
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内,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汽车电器实训室,机械工程系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高222班学生正在培训车辆检修技能。该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应用、3D打印、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等各类专业,通过蓝领精英人才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为中车株机、北汽株洲、中联重科、广汽菲克等知名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
环视职业教育科技园,工贸技师学院、有色金属职院、铁路科技职院、商技学院、化工职院5所院校已入园办学,学生4万余人,另5所院校建设正全面推进。
聚沙成塔,握指成拳;集聚优势,互补发展;职教+科技,培育创新力。秉承这种理念,株洲投资超百亿元兴建的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到2017年将基本建成经科教互动、产学研一体、校企所共赢、院校资源高度共享的全国一流职业教育科技园。预计10所院校全部入园后,学生规模逾10万人,不但能完全满足株洲所需,还为全国各地输才造血。
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出,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正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