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行动》以提升智能硬件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以优化政策环境,繁荣产业生态,加强公共服务为牵引,明确了三年发展目标、五个重点领域、六类核心关键技术和四个重点应用领域。行动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创新支撑体系不健全、产用互动不紧密、生态碎片化等问题,推动我国智能硬件产业高端化、创新化、自主化、生态化、服务化发展。以下就行动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起草编制过程、重点内容、后续工作考虑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并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行动》制定中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智能硬件发展现状和趋势,统筹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
一是智能硬件是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便民惠民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目标在于研究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系统。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大规模数据采集、精确的数据资源库和高效的智能化分析算法。智能硬件是大规模数据采集的载体,也是生成精确数据库资源的重要方式,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后,我们对智能硬件技术和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了我国企业对智能硬件发展的政策需求,明确了智能硬件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意义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印发实施了本专项行动。
二是智能硬件已成为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战场。智能硬件是智能感知、绿色计算、导航定位、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以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品和功能不断创新,快速向生产和生活渗透,创新及其活跃。在生活领域,智能硬件提升传统消费品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给信息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为百姓生活带来智能化和便利化。在生产领域,智能PLC、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生产性智能硬件极大提高了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能力的提升。为此,推进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将构建和强化“互联网+”战略的产业基础支撑。
三是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智能硬件产业已正在蓬勃兴起,并初步形成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等规模化产品领域。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出货量为7810万部(IDC统计),虚拟现实产业约15.4亿元,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80亿美元(IFR估测),智能车载设备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我国智能硬件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出货量规模均已超过千万部,部分产品市场增长快于全球。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无人机等领域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技术具有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至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至2020年可达到万亿元水平。智能化应用带来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也将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
四是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仍需破解瓶颈性问题。在规模快速增长、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智能硬件产业也面临一系列发展制约。
一方面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国内智能硬件主要集中在穿戴设备、健康、家居、交通出行等方面,虽然产品数量和种类较多,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产品功能相对简单。部分产品存在“概念大于实用”现象,难以使用户产生较强的使用粘性。如据有关机构统计,智能手环用户在佩戴后三个月流失率高达30%。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底层关键元器件和软件技术的短板仍然存在,使产品创新存在较大的瓶颈和依赖性。如核心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不高,很多企业是基于国外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如手环、手表等产品中的低功耗MEMS传感器、智能服务机器人中的智能控制算法等,对外依赖度仍较高;另一方面是对产品数据、交互价值的开发力度不够,很多产品只支持数据展示和远程控制功能,智能化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应用能力不足。针对智能硬件开发的专用应用相对较少,部分应用只是简单复制智能手机的已有模式。虽然消费市场上智能硬件产品初步得到规模应用,但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潜力更加巨大的行业市场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智能硬件与行业应用尚未打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缺少相关行业标准指导,行业数据的获取和使用上也有很大限制。即使已有较成熟的行业智能硬件产品,也因为缺少成功的应用示范案例难以在相对封闭的行业中得到推广。
此外,生态化能力不足。尽管目前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智能硬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但整体来看我国智能硬件产业生态仍不繁荣,创新处于自由生长状态,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不足。如在产品创意阶段,尚未具备创业创新所需的办公环境、小规模生产能力、敏捷制造服务等体系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产品商业化量产阶段,缺乏标准规范、检验检测、行业数据支持等支撑能力,供应链、渠道、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在行动的具体措施中均着力解决。
《专项行动》的出台,对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信息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专项行动》提出,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智能化为主线,提高智能硬件创新能力,减少了对传统终端的依赖,顺应了全球智能化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终端领域的高端供给能力。
二是有利于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专项行动》提出,着力优化发展环境,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骨干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快工业智能硬件在生产环节中的应用,生产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将有利于抢占新一轮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先机。
三是有利于打造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专项行动》提出,着力繁荣产业生态,建立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创新平台、应用示范间的联动机制,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同时,政策将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随着产业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智能硬件产业生态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将迅速提升。
二、起草编制过程
201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今年,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出台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智能硬件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加强智能硬件产业的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2016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成立了起草组,启动《专项行动》的研究制定工作。1月底,起草组召开了行业座谈会,邀请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中兴通讯、创维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研讨,了解了智能硬件领域的政策需求。4月、5月,起草组分别赴深圳、北京等地方进行了调研,了解了智能硬件在地方的创新趋势,以及关键技术发展基础。6月,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起草组对《专项行动》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7-8月,起草组将征求意见稿送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按照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了送审稿。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同意了送审稿相关内容,联合印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