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来自全省各地的媒体记者在韶关钢铁厂采访。梁伟 摄
在韶关获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配套区”以后,鼓舞士气的消息不断传来!
本月初,韶能股份发布公告: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领域深度合作。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优先采购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下称“宏大齿轮”)开发的传动产品。
这意味着,宏大齿轮的机械装备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又有了新突破。
而在今年上半年,宝钢特钢韶关有限公司(以下沿用“韶钢”名称)大棒生产线成功轧制1215CW高含硫易切削钢,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具备生产高附加值、高含硫圆钢产品的能力。这在国内尚属凤毛麟角。
宏大齿轮的拓展、韶钢的突破,再加上液压油缸产业在业内的地位,韶关用多年的努力证明“工业老大哥”的实力足以与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携手。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工业基地风采依旧
曾经有媒体发文,追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深圳崛起之前的40年间,谁是广东省的“二当家”。结论是,汕头、湛江、韶关,都曾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各领风骚十数年。
韶关当选可谓实至名归。20世纪50至70年代,出于军事、经济等多种因素考虑,国家计划将韶关打造成华南重工业基地。随后,国家在韶关陆续投资建设韶关电厂、坪石电厂、南水电厂等企业,韶钢、韶冶、大岭冶炼等一批中央、省属企业也相继落户韶关。伴随着这些企业一起成长的是韶关地方工业,铸锻总厂、轴承厂、工具厂投入运作。截至1978年,韶关地区工业企业已达到1781家,央企、省属企业共73家,工业产值30.6亿元,成为名噪一时的华南重工业基地。
时隔多年,虽然改革开放下风云激荡,让广东省经济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当初练就的肌肉依然强劲有力,“工业老大哥”依然“宝刀未老”。
看一组信息:
韶关液压件厂的“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捧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韶关市高端液压油缸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形成较高而且稳定的伺服液压缸生产及检测能力,产品远销海外;
全国90%以上登机楼的起落装置由我市一家企业提供,前几年市场占有率更为100%;
韶关发电机畅销东南亚,如今又依托“一带一路”开拓新市场;
东阳光集团独立研发的化成箔硫酸体系生产线跻身世界一流,以前是日本一家独大;
……
看似独立的个体,拼接在一起就是一个竞争力强大的机械装备基础零部件基地,成为韶关名片之一。2015年,全市规上装备制造企业13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89亿元,实现增加值47.88亿元。装备制造业依然是韶关最大的工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