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上有表情的机器人。宝安是深圳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重地。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height: 275px; width: 400px; max-width: 748px !important;" alt="" />
今年7月的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上,各种高端装备亮相。
首创工业红、蓝线,划定不少于70平方公里工业控制线……近日,一项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宝安区横空出世。
有论者认为,此举以严肃的法规形式为区域产业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空间结构竖起一道“制度保护”屏障,在全省、全国均有示范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国务院发布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去年12月,深圳市政府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国内制造业先锋城市、国际知名高端制造业城市的目标。
作为深圳市产业大区、工业大区,产业之于宝安,犹如活水之于鱼儿,是宝安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2015年,宝安区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确定了勇当“四个全面”先行区、加快建成“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目标定位,为深圳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产业名城宏图的背后,空间支撑无疑必不可少。
为扩大优质产业空间的有效供给,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7月29日,宝安在全国率先推出《深圳市宝安区工业控制线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全国首创“工业红线”和“工业蓝线”,红线是保障宝安产业长远发展而划定的工业用地底线,蓝线是保障宝安工业用地总规模而划定的、可稳步转型的工业用地引导线。以“两线”为基准,宝安划定不少于70平方公里的工业控制线,以严肃的法规形式为区域产业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空间结构竖起一道“制度保护”屏障。
产业研究人士认为,宝安划定工业控制线的举措,为深圳的产业升级竖起了一道安全阀,这一事关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创新,充满自我革命的意味,充分彰显了宝安作为改革先行者的胆魄与担当,亦是对国家制造2025战略部署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演绎。
撰文:吴永奎 崔洁 摄影:何俊
编辑统筹:李江萍
困境 产业升级高歌猛进VS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作为深圳产业大区,因为“三来一补”率先布局,宝安区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宝安区从传统的代工制造工业大区变身成为以高端智造为导向的高新产业大区,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
“没有产业就没有宝安的未来,宝安的发展路径一定是产业产业再产业”,在不同场合,宝安区委书记黄敏多次强调,产业之于宝安,犹如活水之于鱼儿,是宝安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然而,在产业转型高歌猛进的同时,宝安也正遭遇土地资源短缺、产业空间日益逼仄的困境,后续发展面临掣肘。
以“三来一补”起家的宝安,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厂房、工业园区在宝安遍地开花,为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业态乱、产值低,各园区发展良莠不齐成为宝安土地空间资源紧张、制约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土地价格快速上涨,高地价助推高房价、高房租,部分工业园区业主“旧改”意愿日趋增强。然而,由于制造业的利润相对较薄,导致旧改项目中“工改工”的比例偏低,“工改商”“工改居”项目占了更大的比重。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宝安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共76个,用地面积475万平方米,其中“工改工”项目27个,仅占项目总数的35.5%,用地面积171.3万平方米,仅占总用地面积的36%,即使在“工改工”项目中,也只有一个项目是真正的“工改工”,占地不到4万平方米,其余26个项目都是由M1改为M0。产业用地空间减少趋势明显,城市更新呈现去产业化现象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