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东数西算”?
顾名思义,“数”指数据,“算”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我国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同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也指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已经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
但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
例如,有数据显示,当前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比例大约为56.7%,2025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将占全国总耗电量的4%以上。显然,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土地资源、电力资源、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相较东部,都更具有优势,
为此,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
在这一体系布局中,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图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及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布图
三个层面推进“东数西算”工程
根据规划,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总体思路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推动全国数据中心适度集聚、集约发展。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在算力枢纽之间,打通数据高速传输网络,强化云网融合、多云协同,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加快实现全国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
二是促进数据中心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一方面,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向西大规模布局,特别是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另一方面,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枢纽内部要重点推动数据中心从一线城市向周边转移,确保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
图片数据中心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
三是实现“东数西算”循序渐进、快速迭代。为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发展,在当前起步阶段,8个算力枢纽内规划设立了10个数据中心集群,划定了物理边界,并明确了绿色节能、上架率等发展目标。比如,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达到6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显著提升。
科技巨头加码数据中心建设
与“东数西算”战略遥相呼应的,是中国大陆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的高速增长。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仅2021年第3季度,中国大陆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43%,达到72亿美元,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与百度智能云分列市场规模前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