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发表题为《“十三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的演讲实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感谢主持人的介绍。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国际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是《“十三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我想谈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在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部门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借助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借助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先进技术转移,借助于国内相对较低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
但是,正如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部门,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这种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汽车产业正好是这样一个产业。它一方面引领了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说我们看过去十年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应该说足以说明这一点。
过去七年中国的汽车产业连续七年位居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产业的产销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1.5倍,市场规模接近2500万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汽车的产销量也明显增速放缓。“十三五”时期,从供给侧看,汽车产业虽然仍具有相对的战略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贸易部门,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除了已有的存量产能外,各大厂商几乎都在“十三五”期间有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产量的规划。行业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从需求侧看,也会有不少新的变化。包括汽车的服务化,未来的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交通工具,而是更多承载消费者非常个性化需求的载体。还有汽车共享模式的发展,包括现在大家熟悉的嘀嘀、易到等等,由此可见,整个“十三五”时期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除了会有结构性的矛盾之外,整体的供求格局也将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尚不够强,特别是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依靠大规模出口来实现国内市场平衡的难度很大。
从制造业部门的全球竞争格局看,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加强了制造业部门的回归,在过去已经放弃的一些制造业领域重新获得控制权,对中国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构成了严重挑战。我们往前走,首先碰到的就是韩国等二战以后第二轮追赶型经济体。再往前走就会碰到德国、日本等二战以后第一轮追赶型经济体。继续往前走,就是在许多产业领域位居全球技术前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绝对领先世界的美国。也就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以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也正在利用低成本优势加速其工业化进程。如果说过去因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产业的配套能力,这些新兴国家低成本的优势尚难以发挥,那么在未来五年,我们将会看到的事实是这些国家的产业配套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由此使得整体的产业竞争能力会大大增强,从而对中国的制造业部门构成另一重挑战。所以,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部门正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局面。
未来五年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类要素成本的上升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保护政策来实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快速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很可能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成就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