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工业的版图上,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早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经济的脊梁。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年初,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不少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节奏。入冬时节,记者先后走访我市几家增长势头良好的制造业企业,带您看看这些工厂正在发生的变化,感受这些近年崛起的工业力量带给我们的信心。
转型+创新 制造业企业的惯用“定语”
见到太原三高能源的技术部主管张志峰时,他正忙着去烟台参展的事。“我们的产品入围中国工业优秀设计奖,全省才三家!”张志峰边说,边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对话框中,省工信厅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来看,你们企业是咱山西希望最大的一个,把相关的介绍手册、视频,或者展板之类的,提前准备好,这是品牌宣传的绝佳机会。”
“一种载重汽车的左前接梁”——这是三高能源制造有限公司入围“2020年中国工业优秀设计奖”的产品名称。“三高从能源领域进入重卡汽配行业已经十几年了,从最开始的来图加工,到现在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不谦虚地说,在重卡底盘连接架这一块,不仅在全省,我们在整个华北地区也是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谈起公司的转型发展,张志峰告诉记者,重卡汽配行业早已不是蓝海,特别是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后,很多仅是来料加工的中小企业纷纷退出。如果不坚持研发创新,特别是攻克了“以铁代钢”的材料难题,很难在近5年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
随着制造业行业的市场日益细分、产品和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转型和创新几乎成为制造业企业日常话题的惯用“定语”。
“你来得正好,我们最近又创了一个新纪录。10月份,单月外贸订单突破1000万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记者刚到山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和高兴地说,“年初因为疫情,大概一个月没有生产,即便如此,截止到10月底,订单总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8%。”
对企业因搬迁改造进而实现转型升级,张文和坦言,“任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电机厂作为一个老牌制造企业,近几年连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节能政策导向、技术提升引领、供给侧改革和多方位市场开拓等因素的叠加。”
升级+服务 从加工制造到一体化方案提供商
在制造业行业,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曲线左侧是全球性竞争,胜败关键在于技术、制造与规模。右侧是地区性竞争,胜败关键是品牌、营销渠道与运筹能力。中间下凹处为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国内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就处在这个“下凹处”。
“我们就是要从下凹处往上走。我们就是要让‘长城’这个品牌提档升级。”陈光华,长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从电气元器件零售商起家的企业家,对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他感触颇深:“没有核心技术不行,没有市场也不行。制造要升级、服务更要升级。”在中北高新区,2018年底,长城电气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两年间,产值翻了一番。
“从制造到服务制造是我们转型的方向,目前,长城不仅生产制造各类配电变电设备,还要为这些设备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集研发、制造、技术服务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我们要做本土最好的智能电力服务企业。”陈光华介绍说,“今年7月,我们成立了长城 AI 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成为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引领。”
距离长城电气2公里处,就是我市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工业企业--太原锅炉集团。搬迁改造后的太锅集团,业绩连年攀升,市场份额逐年加大,特别是在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销量上,连续多年位列国内第一。
太锅的崛起,不仅基于多年来对燃烧技术的深刻理解,产品技术不断突破国内外对燃煤循环流化床燃烧自身污染控制能力的认知,商业模式的革新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太锅制定了“做精主机、稳定系统、拓展产品,构建热电能源供应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总体战略思路,包括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系统总包、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等内容。“要以新的商业模式引领和推进超低排放的系统工作,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上持续发力,以转型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成长,太锅人一直保持着清醒认识。
智能+制造 无惧新挑战 才有“星”未来
陈光华口中的“长城 AI 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起来似乎与长城电气目前的生产离得有些远。“基础研究太重要了,制造业的智能化,不仅仅是'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更要注重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全链条串联起来的全面智能化。”
“不仅要实现对产品的远程监控,还要让我们的设备'会说话',通过测、感、控等手段,让城市空间内的变电设备成为数据采集的前端。”长城电气技术总监牛文博告诉记者,“长城 AI 人工智能研究院”由中科院博士牵头,以大数据计算、 AI 算法、物联网、智慧电力等数字技术的研发为主要内容,致力为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用户提供高效、低耗、便捷的电气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总说创新,其实创新与技术进步和提高收益息息相关,这已成为我们公司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了。走,到我们冲剪分公司去看看。”采访中,张文和这样解释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冲剪分公司职工70余人,技改前,每月消耗硅钢片700吨左右,无法满足各类电机订单量增长的需要。去年7月份开始,该公司对冲剪系统实施自动化改造,将原有主要工序靠人力操作升级为数控设备操作,效率提升了,安全性大大提高。“人力释放了,产能自然也就上去了,目前,硅钢片的月消耗量稳定在1200吨,为整体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分公司副经理余瑾介绍说:“技改还没结束,估计全部完成后,冲剪消耗硅钢片能力将提升至每月1500吨。”张文和说:“可想而知,从自动化再到智能化,整个生产环节的提升不可限量。”
“未来5年,继续实现效益和数量双增长,保持年均30%的递增,我想不成问题。”张文和的信心来自对市场的理性判断,更来自对产品迭代技术的成竹在胸。
新一代高效电机样机已下线,并在欧洲申请了专利;11月初,国内电机企业测评中,山西电机排名上升到第16名,跻身“第一梯队”;最新研发的智能电机已进入试制阶段……令人欣喜的好消息接连不断。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工业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8%,占比为71.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智能化--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11月14日,张志峰和同事从太原赶往烟台参展,“大奖只有十个名额,能入围就已经非常好了。我们继续努力!记者 丁洁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