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更多了,工人更少了
昨天,正值“双11”,苏宁物流基地内员工在自动分拣机帮助下分装包裹,省时又省力 。 本报记者 董家训摄
1994年出生的苏宁南京物流中心小件经管中心经理王浩霖已经第5次参加“双11”奋战。“5年前,我还是苏宁的一名实习生。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自动化设备,大部分工作都依靠人力完成。”从懵懵懂懂入行到现在,王浩霖一次次刷新了对“双11”物流配送能力的认知,也完成了自身的一次次超越。
11日下午,记者来到苏宁雨花物流中心“超级云仓”,一排排黄色的存储箱被紧密地摞起来,如同一个个魔方。这些箱子被自动化设备传输到传送带上。同时,工作人员站在原地不动,等待箱子“走”过来之后,再根据设备提示进行拣选、放入灰色箱子。“以前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现在一个小时可以处理7000件包裹,只需14个人。在没有自动化设备的时候,同样的处理量需要70人。”负责小件经管的王浩霖介绍,如今自己监管的物流人员数量减少了,但包裹分拣量却一年年增长。“2017年首次引进这套自动化系统,我们经过了与机器的磨合期,包裹处理能力逐年攀升。通过经验积累、方法改进,处理能力甚至超过了预估的最大值。”
和王浩霖一起奋战在一线的同事都是90后,他们从10日开始就一直驻守在仓里没回去,累了就轮流休息,公司食堂则给员工送餐到办公区。“去年日处理量150万件,今年达到180万件。每一年都在突破极限。”对王浩霖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双11”的处理能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