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为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规划总产能10.5GWh/年;二期为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项目,提取钴、镍、锰、锂等有价元素生产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前躯体,规划处理废旧电池规模10万吨/年。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在人力资源、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区位互补优势,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有效探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化模式,为京津冀深化试点工作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该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为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规划总产能10.5GWh/年;二期为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项目,提取钴、镍、锰、锂等有价元素生产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前躯体,规划处理废旧电池规模10万吨/年。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在人力资源、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区位互补优势,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有效探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化模式,为京津冀深化试点工作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