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开始成为汽车业新潮流,为跟上这一节奏转变,众多厂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抱团取暖成为大势所趋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裴腾 编译
数字不会骗人。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 2015、2016两年,汽车零部件公司并购引发价值744亿美元,年平均涉及金额远超之前10年的177亿美元。去年,交易金额在5亿美元及以上的并购案猛增到18起,较之前10年翻了三番。
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出现了11起的并购,在这其中,自动驾驶功不可没。
5年前,自动驾驶开始成为汽车业新潮流,为能跟上这一节奏转变,众多厂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抱团取暖因此成为大势所趋。
供应商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如传感器、相机、雷达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帮助汽车识别交通状况与周边环境。同时,由于经济不确定性以及英国脱欧引发的种种,零部件制造商市场估值也在随之变低。
“银行家肯定把更多时间花在了硅谷。”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德国、奥地利、瑞士投资银行业务主管,全球汽车业务联席主管克里斯蒂安·克姆斯(Christian Kames)表示,“电子、通讯以及软件是焦点领域。过去,大多数供应商没有这些方面的技术,但如今他们已经明白,只有掌握这些技术,才有资格建立将来的行业标准。”
▲8月3日,传出三星将30亿美元接手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零部件制造商马瑞利,如果成功,将是它在汽车领域的第一起收购案例
下一步,信息娱乐
接下来的大范围并购可能出现在信息娱乐领域,这是能让零部件制造商接触到驾驶者与车辆之间至关重要的交互界面。
艾弗考尔(Evercore ISI)公司分析师克里斯·麦克纳利(Chris McNally)称,由于这一领域内的厂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之间的竞争可能并不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因此一定非常有趣。他认为,哈曼、伟世通,以及德尔福等公司今后可能会被部分甚至完全收购。
麦克纳利称,目前采埃孚、大陆集团和博世在信息娱乐领域曝光都相对较少。但是,“大概明年开始,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有趣的交易。”
上周的一系列并购案例体现了行业的发展动向。
采埃孚去年斥资12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天合汽车,随后,它又宣布买下雷达供应商Ibeo 40%的股权。今年8月4日,采埃孚花费5.15亿美元从赛夫-华兰德(SAF-Holland SA)手中收购了制动器生产商瀚德集团(Haldex AB)。
8月3日,三星也传出将30亿美元接手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零部件制造商马瑞利。如果成功,这将是三星在汽车领域的第一起收购案例。
收购,就趁现在
“如果你现在不引入技术,增强自己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领域的实力,以后就没机会了。”普华永道汽车业务主管迪特马尔·奥斯特曼(Dietmar Ostermann)说,“因为其他人肯定会先你一步。”
高盛集团总经理阿克塞尔·霍弗(Axel Hoefer)称,电动汽车潮流同样会导致并购交易的发生,特别是,目前很多行业领军品牌都定下了极具野心的目标。大众集团CEO穆勒(Matthias Mueller)计划于2025年让电动车销量占到公司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从传统供应商的角度考虑,”霍弗说,“平缓转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转变太过剧烈,肯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压力。”
▲大众计划于2025年让电动车销量占到集团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极速前进的中国力量
银行家们表示,除了技术竞争, 中国厂商日益增大的胃口,也促进了并购交易的发生。例如,宁波均胜电子今年2就斥资9.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安全气囊制造商百利得。
接下来几年,自动驾驶功能将会实现很大的突破。宝马、英特尔和Mobileye计划于2021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沃尔沃也有相同的打算。大陆也采取了与宝马类似的合作方案。
由于业内对自动驾驶汽车打车服务极高的盈利预期,Uber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创业公司,估值达620亿美元。目前,它正在匹兹堡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宝马、英特尔和Mobileye计划于2021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
并购之后的全速增长
去年,大陆出资6亿美元收购了Elektrobit Oyj旗下的汽车软件部门。本月,大陆称公司自动驾驶系统(包括使用Elektrobit技术产品)收到的订单上涨50%到12亿欧元,该领域成为大陆集团增速最快的业务。
“五年之前,肯定没人会相信这些产品的存在。”大陆CEO沃尔夫冈·赖茨勒(Wolfgang Schaefer)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公司座椅、排气管向提供软件、传感器等方向转变,类似三星这样参与者的加入将会加快行业变革的步伐。届时,那些盈利能力不足,跟不上节奏的厂商将会逐步被更大的公司收购。完成收购后的公司能在节省开支、寻求增长的同时,也会提升自己在同汽车制造商谈判过程中的地位。
安永汽车咨询部门的彼得·福斯(Peter Fuss)称: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领域,如果一家公司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没有特色,它就无法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