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总裁万忠培告诉记者,目前三菱在网电梯近5万台。2015年上海三菱电梯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4亿元,其中电梯、安装维保等业务的收入为41亿元,占比23.5%,后续服务带来的营业利润占总利润的40%以上。上海三菱电梯通过提高自产电梯的维保率、对电梯运行状态安全监控的联网系统研制和应用、远程监控和诊断中心的投运等手段,极大提高了公司制造服务业的收入和利润。
加快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压缩机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工作都是靠手工完成,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陡现。制造业人工成本以每年约10%的幅度上升,而机器人价格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适应快节拍、高精度、多品种的大规模离散制造等特点,上海电气集团的海立股份在2007年就开始探索“以机器换人”,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智”造+“自”造的智能制造之路。
截止2015年底,海立已拥有各类工业机器人480台,替代一线作业岗位357个,相当于999名一线作业员工。据了解,通过智能制造项目实施,相比2011年,拓展了个性化产品类别,提高产品定制生成速度,新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8%,定制周期缩短到10天,产品类别增加50%;实现数据源头统一化,提高跨系统数据一致性,提高协同效率。生产效率提高44%,运营成本降低21%,产品不良率降低33%,能源利用率提高15%。
加快从传统能源装备向清洁能源装备的转型升级
“燃煤发电是上海电气最重要的产业板块。这几年,燃煤家电设备的需求在下降,为了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黄瓯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改进燃煤发电的效率和环保水平;打造风电机组研发团队,提高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产业,加强上海电气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竞争力等方式进行创新探索,上海电气有了持续发展的强动力。
“美钻号”水下潜航探测机器人 央广网记者高艺宁摄
美钻石油:科技创新成就民营企业“小巨人”
海洋能源开发水下装备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专业技术和产业领域。长期以来,该领域的研发制造、后期生产维护、配件供应等,完全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并成为其长期制约他国“海洋战略”发展的关键手段。
“在以前,金属密封、智能自动控制等水下装备技术,基本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 据美钻石油董事局主席黄河介绍,我国每年进口海洋能源开采水下系统及工程上百亿美元。
“这不仅在和平时期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利益,一旦国际局势突变,西方国家仅需以任何生产经营方面的借口,停供或缓供零配件、进行技术限制,就将导致我国整个水下油气田能源经济的全面瘫痪,直接威胁我国的海洋安全和能源安全。”黄河告诉记者。
美钻工作人员操作水下采油设备 央广网记者高艺宁摄
2004年,美钻集团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发展方向转入水下、走向深海,开始了自主创新、“智造”发展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公司投入约10亿元用于水下深海油气田一体化装备建设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油田服务、维修维护。
经过不断探索,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美钻目前已成为国内唯一成功实现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国产化并已系列投入水下油气生产运行的石油科技龙头企业,填补了国家深海水下油气钻采装备制造领域空白。
美钻工作人员检修水下采油设备 央广网记者高艺宁摄
“到今天为止,很多技术我们都是中国唯一一个成功运用的。”黄河自豪地向记者“细数家珍”:国内唯一成功完成海洋水下采油装备研制并应用于中国南海300米水深海底;成功研制并投产应用了我国首套水下采油树、水下连接器、水下控制系统、隔水导管伸缩系统、水下防喷器;成功组建了我国首支水下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同时,凭着在陆地高端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方面行业科研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美钻公司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达128项。
美钻石油成功研制并投产应用的我国首套水下采油树央广网记者高艺宁摄
“创新技术对于企业的驱动力是巨大的。”黄河告诉记者,利用水下高端金属密封级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制造的海洋和陆地装备,美钻已实现了全球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成为打破中国深水高端石油设备和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局面的科技“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