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实现智慧供水?从方法上看,必须要推进“两化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实施“中国制造2025”。现在行业内很多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通过推动智慧供水,让大多数供水企业由电气化向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它的技术路径主要由这三项支撑:一是物联网的应用技术;二是测控自动化技术,重点是测量与控制;三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主要提供解决方案。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的基本架构,是人与人的信息交互。而物联网,是M2M,就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目前简单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层次,最下面的是感知层,即仪表和传感器,网络层是解决数据安全传输的问题,应用层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业务处理等。
智能水表在供水业务中的新角色
智能水表在供水新业务中,有哪些新的角色?大家知道,水表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水量的计量和结算。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它可以增加哪些功能?姚灵对此进行了总结。智能水表使用功能的拓展,一是自动抄表与用水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如用水量计量、时段用水量状况监测与分析等;第二是参与DMA管网分区漏渗监测,即通过定时、集中自动抄表,发现局部区域管网漏渗情况;三是智能水表加上综合传感器,利用水表通信装置和安装位置,进行管网供水综合参数监测与远传,包括流量、水压、水质、漏渗、工况等参数;四是智能水表加上电控阀,对管网进行自动控制等。
智能水表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
首先,作为智能水表,它的计量性能与长期工作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智能水表发展趋势的判断:从智能水表1.0产品向2.0产品发展。1.0产品的计量机构采用的是机械水表,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条件;智能水表2.0产品是采用现代电子流量计的某些新技术,使水表产品具有较高的计量性能和长期使用可靠性。姚灵进一步谈到,机械水表在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对水质要求较高,轴系易磨损;测量范围不宽,特性校正与精度长期维系较困难;压损较大,供水电耗较高;小流量特性对温度较敏感,且无法修正等。而2.0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即:超声水表、电磁水表、射流水表。现在水表新的国家标准也已经修订完成,它对于水表的性能提升有了新的要求。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