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融合“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布局
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互联网+”转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将不断增强解决方案输出能力。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打破应用瓶颈,机器人厂商可通过建设机器人远程在线系统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信息传递、远程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调试等,高速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使得工业机器人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和智能节点,再结合其他智能化软硬件设备,形成一套柔性化生产系统解决方案。
国内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机器人生产商与集成商的对接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用户对机器人的认识、使用、维修保养水平也相对薄弱,这两个瓶颈制约了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应用普及,也对集成商提出了更加严苛的售后服务要求。
布局工业机器人服务供给
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推动各领域企业加入工业机器人服务供给,配套服务将不断完善。各省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譬如:将重点发展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将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工厂及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力争突破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及系统集成等技术瓶颈;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等。
受产业扶持政策影响,各领域企业开始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服务供给,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服务能力将不断完善。
完善工业机器人配套设备和技术
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成为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推动力。工业机器人是工业智能化的一个标志,它需要外部传感设备支持,触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智能化传感设备的成熟应用,将大幅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递,让工业机器人具备智能化感知。
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的结合将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深度学习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应用,将使得工业机器人从单纯的执行机构转变为可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决策的智能化设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