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契机在于不断增长的用工成本。
当下,由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等原因,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经从10年前的18200元飙涨至56399元。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了,一年下来,除了给工人发工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在采访中,不止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老板发出这样的抱怨。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这也直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便于操作、品控稳定的优点也使得“机器换人”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国家相关政策亦在不断释放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利好信息,引导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机器人产业领域。
2014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10个配套产业集群。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确方向,普及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机器人大军陆续走进生产线的同时,中国机器人推广应用中的障碍和短板同样值得警惕。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相较于大型企业,劳动力紧缺、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往往更为凸显。如何让工业机器人走进更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国内,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碍。“虽然工人工资偏高,但至少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用相当于企业好几年运营资金的钱去做设备升级,万一企业等不到收回成本的时候就垮了怎么办?”有企业家对此发出类似的担忧。
据了解,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国产化,这也直接导致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且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