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制造2025》公布以后,机器人行业已然成为业内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在国家政策方面,其利好消息也是层出不穷。
日前,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组织调研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将再出台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目前20亿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引导基金也已经到位,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产业将迈向中高端。
华南智慧创新研究院院长曾海伟认为,20亿元智能机器人引导基金的到位,是“国家效应”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又一次发力,机器人产业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并迎来中长期发展机遇。
机器人的“诱惑”
说起我国的机器人,其历史可追溯到1992年。据资料显示,沈阳金杯汽车(8.080, 0.00,0.00%)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AGV机器人。15年后,脱胎于该研究所的新松AGV与通用汽车全球采购部签订AGV机器人供货合同,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就明确将机器人称为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并扩大市场应用。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了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业内人士预计,未来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6000亿元。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机器人产业指导意见,到2020年,机器人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为鼓励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2016年4月份联合公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五年内将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些年,机器人从工业逐步扩展到医疗、教育以及服务型机器人,其智能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上到中央政府鼓励支持的政策,下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机器人产业规划,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与市场的双重利好下,机器人产业规模迅猛发展。
有资料显示,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40余个。近两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也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而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400家。其中,仅浙江机器人企业数量就有280余家。
相关机构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2万台,累计保有量将接近45万台,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80万台以上,潜在市场需求价值近5000亿元。
不过,在优品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员王健昆看来,虽然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高涨,但是当前市场多数都是中低端,有的或购买国外设备集成,或采购国外核心零部件组装,有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企业不到1/3。
王健昆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或通过补贴用户间接支持,或对机器人生产企业直接给予技改资金、股权投资、首台套保费补助等资金扶持,此举一方面导致了产业重复建设,支持制造企业采购本地设备的政策,使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大量低端产能;另一方面,引发恶性竞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催生了一批拿快钱的小散弱企业,引发低廉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