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Hompel院长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软件、仓库管理、识别技术以及物流系统开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相关著作,被誉为“物联网”之父,先后发起“Shuttle技术”、“细胞式内部物流系统”等大型科研项目,同时也是LogistikCampus、Logistik4.0概念的创始人。他还在德国物流协会(BVL)以及德国信息产业、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等多个研究机构担任要职。基于tenHompel院长在德国物流技术和学术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于2012年入选“德国物流名人堂”。
2013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率先提出工业4.0,此后,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热浪席卷全球。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中国各地也随之掀起了智能制造热潮,智能物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依靠强大的科研团队,FraunhoferIML每年要开展500~700个科研项目,近三年的研发方向是软件开发、工业4.0以及为大型企业和物流公司定制新型的模拟软件、开发无人机、新型AGV及分拣系统等,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如多层穿梭车(Multishuttle)作为新型自动化存取设备,是FraunhoferIML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对穿梭车技术的研究,相关技术与产品也都通过德马泰克等企业推向了全球市场。同时,FraunhoferIML对物联网技术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还为工业4.0环境设计了一系列供应链管理仿真模型,前不久,也开始了对无人机在内部物流领域的相关技术研究。
在中国市场,工业4.0和物流设备技术领域是FraunhoferIML的首要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在AGV、叉车以及机器人系统等领域有了一定进展。
商业的灵活性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特别是对于大型物流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而言,一切变化来得太快。另外,未来所有的产品都将具有多重属性,这意味着产品既是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IT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数字化的物体和产品使得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不同业务部门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软件系统,因此企业自己或联合软件公司设计开发适合自己的独立软件系统将变得十分必要。
FraunhoferIML针对这些挑战和需求变化也在进行相关技术的不断研究,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在AGV、货架、周转箱等物流设备上添加了计算机相关技术及系统(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得到经过重组的物流设备,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系统将具备相应的自组织协调能力。
也就是说,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将一切物体都连接到物联网或企业互联网,其集成的传感系统追踪物体信号并将信息传递给CPS,同时物体对所处环境做出反应。原理类似于社交网络,个体之间互相连接和组织,这就是FraunhoferIML所预测的未来物流系统,称之为“工业社交网络”。
未来会存在着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人类和机器设备通过CPS在一起协同工作,并在互联网上构建出工业化的社交网络。即,解决方案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以实现最终目标——打造出更具个性化、更高效的物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