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智能机器人帮忙打官司

2017-05-13 16:57 浏览:1103 来源:南京日报   
核心摘要:可代替律师回答5万个专业问题,能充当法院诉讼引导员,帮助当事人熟悉立案流程,甚至还可以调解社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上个月,一款“年薪10万+”的智能机器人在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北园成功研发并上岗服役。

智能机器人帮忙打官司

杜向阳和他的“小法”机器人

亚洲工业网讯:可代替律师回答5万个专业问题,能充当法院诉讼引导员,帮助当事人熟悉立案流程,甚至还可以调解社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上个月,一款“年薪10万+”的智能机器人在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北园成功研发并上岗服役。记者探访,这款法律服务机器人的背后,是一支来自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霸创业团队。看上去毫不沾边的法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软件技术专业,通过跨界联姻,为机器赋予了“律师的大脑”。

“您好,请问有什么要帮助的吗?”走进雨花台区软件大道的南京擎盾信息科技公司,正当记者与工作人员对话时,一个外观呆萌的机器人“听”到声音后主动凑上前来。

“老板欠我工资该怎么办?”“请问对方承不承认拖欠你工资的数额呢?一、对方承认;二、对方有争议……”面对提问者提出的多个劳动争议、高利贷等问题,这款名为“小法”的机器人用语音给出详细答复,并在胸前的触摸屏幕上列举了法律法规、司法观点和类似案例。最后,根据提问者的诉讼请求,“小法”出具了一份可供扫码下载的大数据报告,其中预测了法院可能的判决结果及支持率、驳回率,分析了可能导致败诉的影响因素,并提醒应该准备的证据材料、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听得懂普通话不稀奇,重要的是这款机器人可以听得懂生活化口语、模糊方言,还能引用法条、分析案情并作出逻辑推理判断。“小法”机器人的创始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杜向阳告诉记者,对“小法”来说,日常聊天、人脸识别、声音感应、智能行走等基础功能都不在话下,它最擅长的是法律问题人机交互,目前可以回答5万多个相关问题,涵盖民法、刑法、商法等多个领域。

机器人是如何活学活用法律的呢?杜向阳介绍,这正是法律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最新成果。在该公司技术总监梁雁圆等人工智能工程师的眼里,法条、罪名等艰深的法学术语都是一个个数字代码,通过算法、智能图谱等技术,机器也可以模拟律师进行追问、模拟法官判案逻辑,并给出客观结论。

“研发法律服务机器人的想法诞生于去年。”杜向阳说,司法服务专业人员少、律师咨询费贵、普通市民打官司不熟悉流程,是司法服务的一大痛点,智能机器人至少需要法律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两支核心团队跨界联合,该公司即是这样一支跨学科的年轻创业团队。近百名员工中大多数都是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法学、软件工程等专业的90后毕业生。目前该公司数据库中收集的案例有3000万个,大量的法律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还催生了法律知识工程师和法律AI(人工智能)工程师等全新职业,“学法律的要懂软件,学软件的也要懂法律”。

据了解,目前80多台“小法”机器人已经应用于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的法院、司法局等部门,承担诉讼引导、咨询服务等功能,单台租赁价10万元以上,相当于一名法律工作者年薪。杜向阳表示,未来只要用到法律的地方都可能用到法律服务机器人,目前国内竞争对手还很少,公司刚获得达晨资本等机构数千万元融资,正面临一片市场前景广阔的蓝海。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以创新科技引领绿色材料革命,国科海纳携全自然领域可降解塑料技术亮相中国国际橡塑展

上一篇:

绕晕了也没找到车位?停车机器人两分钟帮你停好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