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所和境外科教机构,每年为沿线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400 名,培训各领域科研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800 名,以此培育广泛的国际合作人脉关系。
中期目标: 到 2030 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并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使中国科学院在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中处于“龙头”和“中心枢纽”的地位。
长期目标: 到 21 世纪中叶,使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4重点行动
在充分发挥已有的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作用基础之上,拟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4.1 创新合作形式,建立合作机制,从机构层面上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科技合作
构建“一带一路”国立科学院及科研机构战略联盟,形成“一带一路”长效战略合作机制和推动机制,形成国际组织。在该框架下,形成不同重点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联盟,主要为我国及沿线各国(地区)研究“一带一路”发展开展科研合作、提供科技战略建议,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2 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发挥中国科学院科研和技术优势,加强在“生物医药、疾病与健康、生物技术、水处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灾害防控、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集成,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组织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首批启动的项目有:
(1)气候变化研究及观测计划。 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为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为网络涵盖的国家(地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协同观测研究网络,建立星地数据集成的多参量区域数据库。对“一带一路”开发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开展风险预估研究。以大气科学前沿问题为目标,开展“丝绸之路”型大气遥相关观测试验,蒙古国高原沙尘源区大气边界层与起沙通量观测试验,印度特大城市大气污染观测和源解析,暖池对东南亚天气气候影响观测试验,孟加拉湾海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等合作项目。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研究,并定期出版《“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2)“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 保障“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安全迫切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灾害形成条件与机理,科学预测灾害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灾害和减少损失。联合沿线有关国家(地区)开展“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研究,包括“一带一路”孕灾环境背景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开展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和风险预测;研发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含灾害的监测、预警、预防、治理理论与技术);建立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研究重大工程地缘风险预测与防控策略。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