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宽容胸怀——借鉴国外实验室建设
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给我们以启发,比如集中式科研攻关、大科学装置开展综合性研究、成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等,而且在对国家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上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科研人员“不需要为钱犯愁”。在美日英德,政府对于国家实验室的投入都可谓“大手笔”。英国国家实验室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科研经费,不仅国家支持基础研究,企业界和慈善机构也经常慷慨解囊。德国国家实验室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政府还会帮助寻求横向经费支持。知名的德国马普学会,95%的科研经费来自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双方各承担50%。对此,上海市科学学所研究员任奔建议,我国国家实验室可设立长远的科研目标,周期可以是5年至10年,在此期间给予实验室稳定的高强度支持,让这些实体性机构能在全球范围招聘一流人才,打造代表我国实力的“科技名片”。
引入经费竞争制保持忧患意识。德国的亥姆霍兹研究中心联合会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和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研究经费几乎100%来自政府拨款,科研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科研效率低下。为此,亥姆霍兹研究中心联合会建立了“战略基金”,重点支持具有战略意义、面向未来的项目,经费申请引入竞争机制。周岱建议,解决“温饱”层面和基本运行的科研项目,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但除了国家战略需要和涉及公益性、民生性等研究,对于一些科技前沿和高水平研究项目,以及添置高精尖设备时,不妨引入经费竞争机制,这样也更能保持科研机构的活力和忧患意识。
实验室建设不可一蹴而就,改革及完善的使命便始终在坚持。以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建设国家科技软实力。让创新建设、创新布局、创新学习都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铸造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为我国未来百年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