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科学家结合3D打印和电镀开发出创新性的分子分束器

2017-05-03 16:05 浏览:674 来源:天工社   
核心摘要:近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Sean Gordon和Andreas Osterwalder开发出一种新颖的设备。通过结合3D打印和电镀,该设备能分开分子束。该设备使用高压电极来控制一个真空容器内的分子运动。

亚洲工业网讯 近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Sean Gordon和Andreas Osterwalder开发出一种新颖的设备。通过结合3D打印和电镀,该设备能分开分子束。该设备使用高压电极来控制一个真空容器内的分子运动。

1493711708196064370.png

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杂志上。新方法为现有的分束装置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替代方案。据科学家介绍,这种使用3D打印和电镀的新型制造方法可以生产出更复杂的形状,并且会将生产速度提高50-100倍。

关于这个新的分子分束技术,一则新闻介绍说EPFL科学家们能用3D打印塑料件和电镀来成功构建电极。“一开始,该技术会3D打印一个塑料件,然后在其上电镀上一层10微米厚的金属,”新闻描述说,“为了让3D打印塑料件具有导电性,从而易于电镀,科学家们首先会用Galvotec公司开发的一种特殊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一旦施加了第一层导电层,这些塑料件就可以被当做是金属的。第一个步骤可以选择性地施加到打印件的某些区域上,从而使得最终装置上既含有导电的金属区域,也含有绝缘的塑料区域。”

使用这种新颖的方法,科学家们能从单个塑料件中构建起两个独立的高压电极,塑料件有着适合分束的正确几何形状。该技术还允许研究人员从各种不同的涂层金属中进行选择,并因此产生高质量的表面光洁度,这一点对分子分束来说至关重要。

相比现有的分子分束技术,新方法有许多优点,包括低得多的成本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它只需三天(3D打印48小时,电镀一天)就能生产出必要的复杂结构,如果采用通常的方法则需要几个月。

此外,新方法还具有精确的可重复性。“电极是直接从一台计算机中3D打印出来的,不需要手动输入。这意味着若想复制一个完整的实验装置,只用简单地传输一个计算机文件即可。

总之,新方法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科学应用和研究方面的潜力,并证明3D打印可以快速而经济高效地制造出“化学性稳定的高精度导电片”。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从实验室到世界舞台:中山川崎液态硅胶送料机以全域营销实现"隐形冠军"蜕变

上一篇:

迈入深海新时代 276.9万海洋仪器设备“名花有主”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