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国内的企业,超过10年历史的凤毛麟角,许多企业还是转行而来。而且研发力量分散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来比较薄弱的技术研发力量更加分散,使企业很难做强。政府的扶持相对而言也比较滞后。
同时,行业乱象也影响着一些企业的积极性。据记者了解,鉴于机器人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一些支持政策和资金成为个别企业“围猎”目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公开痛斥这一现象:有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并非为了成为“百年老店”,只想炒作一把就走。
国际环境也对我国的机器人技术研发不利。最近几年,正赶上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封锁,导致以往那种模仿、集成再创新的路子很难再走得通。
本来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是迅速提升我国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的捷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撞上国际技术壁垒高发期。
最大优势是市场
困难确实很大,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并非没有机会,庞大的市场是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
在机器人普遍应用的3C领域,全球70%的产能在中国,这成为机器人企业必争之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这一领域的机器人应用亦非常广泛,吸引了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输入。
作为外来企业,他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了解显然不如中企。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市场贴近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针对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从而占有市场。有企业人士指出,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利用这一点形成自己的优势,一定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个利好消息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供应商开始在机器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比如控制器、减速机等,已经突破研发关,甚至开始批量提供产品。在以往,这些核心零部件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
一些机器人集成企业,也开始倾向于使用国产零部件,为一些企业提供试错的平台,帮助它们尽快成熟起来。埃夫特在2016年花在国产控制器采购上的资金就近3000万元。
“在打磨、大型浇筑等复杂领域,国产技术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冲压、搬运等领域,中国的机器人产品已经可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张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