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业网讯:人工智能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大爆发,如今正面临重大考验。理财魔方、拿铁理财等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近日被点名。
4月13日,证监会网站挂出山西证监局发布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整个理财销售市场!
“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证监会严查!”文章提到智能投顾销售基金当中,互联网平台在没有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情况下,就对外开展公募基金销售活动,并且举出两个典型——理财魔方和拿铁理财。
一石入水,惊起一群鸥鹭!国内整个理财销售市场,炸开了锅,这是不是第三方引流模式已经违规?牌照外挂还能不能继续操作?这已经成了智能投顾市场的核心话题。
随着监管收紧,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壳”费一路水涨船高,牌照价格直接上涨到了7000万。但是整个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赚钱的也就是一两家公司而已,多数是赔钱赚吆喝。
智能投顾是何物?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说过,“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市场,确定好投资类别。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国外已经开了先河,以美国Wealthfront、motify、Betterman为代表的机器人投顾、人工智能投顾迅速发展。毫无疑问,国外的成功为国内在智能投顾这一块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国内市场空间会更广阔。
我们先来看看智能投顾到底是何物?
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采用技术方式,把传统投资顾问所做的事情(个人资产分析,风险偏好分析,资产配置,组合推荐)等服务变成互联网直接可用的服务。
再通俗点讲,就是帮你配置资产,有风险时及时规避,有机会时迅速捕捉。相比传统的人工投顾,智能投顾的优势主要是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并且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理财魔方和拿铁理财成反面典型
我们先看看证监会发布的这篇文章。(山西证监局3.15投资者保护阳光行动月)“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证监会严查!”
1 2 3 下一页> page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模式,该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完全模仿Wealthfront、 Betterment等投资于ETF组合的公司,如弥财、财鲸等,受限于国内ETF的种类及数量,这两家公司均直接给客户匹配国外发达市场的ETF,以达到资本配置的目的;
二是以基金作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标的,实现对客户风险偏好的匹配,代表公司有理财魔方及钱景私人理财;
三是以对量化策略、投资名人的股票组合进行跟投,同时兼具论坛性质的在线投资交流平台,目前在国内投研圈的知名度及认可度较高,代表公司有雪球及金贝塔。
其中,理财魔方如今更缩小覆盖范围,更专注于对基金产品的覆盖,建立了不同品种(债券、货币等)、不同频次(日度、月度、年度) 基金产品的排行榜。
现实中如理财魔方,其交易系统接入了盈米财富基金的购买端口;拿铁理财,除了有机器人理财的页面之外,还出现了金融超市的页面。其网站信息显示,其基金销售服务由拿铁理财与上海天天基金销售公司联合提供。而上述互联网平台并未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
2016年8月19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未经证监会注册,擅自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证监会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罚。一旦发现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在此提醒广大投资者,目前网络技术发达,各种网站层出不穷,大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购买基金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查看网站是否有基金销售资格,如果没有,不要通过其购买基金产品,防止自己的财产受损。
问题出在哪里?第三方引流模式违规?
第三方引流模式行不通了?智能投顾的销售要走向何方?中国证监会的文章一经出炉,智能投顾行业就炸开了锅。
“我们也很纳闷。”盈米财富基金有关人士表示,理财魔方与盈米的合作是一种引流模式,即由理财魔方对投资者进行投资理念培养和教育,基金交易服务则跳转到盈米财富的页面上进行。
通过在理财魔方的相关页面上也的确看到了“您即将进入盈米财富进行基金交易操作”、“点击进入”等提示。包括开户、在绑卡、交易等动作,都是盈米财富的页面上操作,目前,盈米财富基金拥有基金销售牌照。
智能投顾面临洗牌风险
这两年投资界谈的最火的就是智能投顾,这一兴起于海外的模式不断进行中国式演进和发展,此前多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参与,近两年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纷纷涉足其中,热闹滚滚。
目前,国内的智能投顾几乎都是免费的。
“一旦要求切实落实下来,智能投顾行业将迎来一轮洗牌。”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投顾也必须要根据证监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必须深度了解用户和对用户进行细分和,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用户。
基金销售利润微薄,牌照暴涨到7000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age现在有多少家基金销售牌照?我们去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看:
1、商业银行有141家
2、证券公司99家
3、期货公司18家
4、保险公司4家
5、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5家)
6、证券投资咨询机构(6家)
7、独立基金销售机构(107家)
“现在基金销售不赚钱,特别是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赚钱更难,也就是一两家企业。”北京一家保险代理公司负责人说,基金代销也是靠天吃饭,行情好卖的好,吃点,利润太薄。
虽然销售部赚钱,但是基金销售牌照却风生水起。“现在卖7000万,我还要再考虑考虑!”一家持有牌照的基金销售公司负责人如此坦言,上个月已经有基金销售牌照要价5000万元了。
这两年,基金销售牌照价格一直在水涨船高,去年底才2000多万元。而回溯2015年年底时,基金销售牌照一度售价500万无人问津,而如今价格一路高涨仍一照难求。随着监管层对于第三方销售机构在销售、推广、结算、风控等层面要求的趋严,获得新牌照的机构少之又少。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9个月,获得牌照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依次为9家、6家、5家、2家、0家、3家、1家、2家和1家,基本呈逐月下降趋势,而从去年9月至今,近5个月的时间里,一张牌照都未发放。直到今年2月6日,各地证监局叫停“直销代办业务”。由此可见,公募基金牌照或将会出现“一牌难求”的状况。
“机器人理财”靠谱吗?
和在国内红火的众多金融产品一样,机器人智能投顾也是舶来品。它是人工智能和金融的结合,属于一种在线财富管理服务。简单地说,就是电脑代替人工帮你投资理财。
机器人理财到底灵不灵?真的能比人脑牛逼吗?
对于“机器人理财”觉得不能盲目崇拜,机器再厉害也只能算人脑智慧的延伸。
不过,机器人理财的优势的确毋庸置疑,传统理财师可能会迫于业务压力向用户推荐不恰当的理财产品,偏离投资初衷,但机器人投资顾问规避了人类的情绪波动问题,更加客观尽责,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做出判断,避免人的因素干扰。
其次,它可以从海量信息中快速决策,实现对于理财的实时管理,且更加高效。总之,机器人理财一切凭数据说话,相应地在成本方面也要低于人工。
听起来这么高能,你敢把投资理财交给机器人来做吗?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大规模计算等互联网科技,降低传统金融门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机器人理财早已成为一种潮流。
简单介绍下国外的机器人投顾的一个流程:先是收集用户信息,包括理财水平、风险承受力、理财目标等,然后基于用户提供的信息和计划,运用计算模型模拟计算出客户的投资组合在市场表现好、一般、糟糕三种情况下的收益,并最终让用户决策。
紧接着就是投资追踪,当投资组合运作后,给用户实时操作上的投顾服务,比方调整投资期限、降低目标金额、增加一笔投资等。
再看国内的情况,现在已有十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金融科技公司配置了机器人理财工具。
然而,名不副实的平台随处可见,不少平台配置的产品,表面上看起来产品较多,但真正投资的大类资产只有一两种,真实目的就是销售互金产品。
而且,所谓的技术途径仅限于将传统金融产品搬到线上售卖,真正计算机的智能决策能力还仅仅只是辅助基金经理等做投资策略的参考,绝大多数时候仍以人为干预为主。
毫不夸张地讲,现在国内的一些平台只要在投资决策中有电脑程序参与了,都能给自己戴个机器人理财的花帽子。
它们所谓的智能投资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利用电脑计算速度快,信息处理量大的特点,对市场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做出投资判断,目的是追求投资的高回报,各种程序被对冲基金们开发着,获取高回报,但这些策略都是对冲基金自己的机密,能让你用么,做梦呢。
第二种就是依据用户的风险偏好,承担能力以及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利用电脑做出资产配置的建议, 其实多数时候就是做个问卷走过场。这其中,电脑更多的是起到自动化的作用(资产配置有一套经典的理论和数学公式,电脑会帮你算一下),未必有多智能化。
总的来说国内的“机器人理财”尚未真正成熟,因为真正的智能投顾要做到两点。其一就是公司要通过技术手段支配客户账户的资金。但是目前国内的投顾行业中,明确禁止挪动账户资金,此路不通。
第二要通过技术手段将客户资金投资到某类资产上去,但是国内的现状,绝大部分资产类别无法通过某一接口自动投资到多数资产之上。股票和基金还可以,大量的非标产品都不可以,技术方面不给力。
“机器人理财”的概念似乎很高大上,现阶段来看大多是企业自我包装的工具,背后的真假和水平难以判断,投资者难以真正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福音。
智能投顾是现在大热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传统投顾成本高,服务对象少,有道德风险同时能力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的缺点对比,智能投顾具有客观性,非常注重风险,有执行力和服务面广,成本低的优点。这也是智能投顾得以吸引众多投资者眼光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时,正如上面文章提到的,智能投顾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恶意代码,人才稀缺,法律风险,夸大宣传等。智能投顾是一款软件,但是是软件就一定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有人利用漏洞修改智能投顾的程序,那么造成的风险将由谁来承担?。国内对智能投顾的法律监管也是一片空白,如果产生了道德风险,也没有办法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归根到底,国内现在的智能投顾业务还不完善,当前的主要职责仍定位在降低服务成本和提升配置效率上,还无法真正做到资产管理,帮助用户赚钱。因为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智能投顾是否能被用户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虽然智能投顾十分被看好,但是还是要谨慎的选择。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