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低端的“雇佣军之忧”
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自主品牌方面,我们的工业机器人大多还都是一些中低端产品,六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
这也意味着,从行业最高主管部门层面,确认了对目前行业中“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风险”的担忧。
在这个行业里,这种“雇佣军之忧”并不是最近才有: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局面开始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以集成组装生产为主,停留在模仿、跟随和简单集成阶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另一个滑稽的现象是,在近年来很多展会上,原本是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却被用来表演唱歌跳舞,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表演“既谈不上不智能,也没有核心技术”。
在宋晓刚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国有品牌附加值不高,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导致成本高、利润低。另一方面,目前进入机器人行业的门槛其实很低,“机械手臂可以外协(外协采购)、控制器可以买到,精密减速机可以买到,伺服电机可以买到,甚至应用软件都可以找别人来开发,这就相当于你这家企业只是组装了一台机器人。”
常州铭赛机器人也曾经走过这样一段弯路。铭赛属于典型的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创始人曲东升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
“2014年之前,铭赛的产业化成果转化过程很不顺利,那时公司觉得什么都能做,什么项目都接。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几年下来,除了盖了一栋楼,在技术沉淀方面毫无成果。”铭赛董秘蒋筱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铭赛最早是做扬声器的点胶机,“但现在做点胶机的人遍地都是。”
在蒋筱霏看来,点胶机就属于典型的过热产业,“这块产品对精度要求不高,行业门槛也不高,但毛利率在40%很正常,导致很多投资者开始涌入投资。当需求和供应不成正比,就开始打价格战。”
从2014年开始,铭赛决定转型。蒋筱霏说,转型的方向,首先是市场容量要足够大,“其次,我们会考虑技术壁垒是不是足够高,不是哪个土老板,有钱就能砸进来的。”
铭赛最终选择了个人媒体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的核心部件的智能生产设备作为发力点。蒋筱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手机零部件的生产设备对自动化要求相当高,比如从2016年开始流行的双摄,以前都是单摄。这样一来,原有设备完全跟不上节奏。每一个摄像头模组里面都有马达驱动,非常精细,人的肉眼完全不可能操作,全要靠机器。”
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快速迭代也为这个领域的智能装备提供了大量商机。以摄像头模组为例,全国最大的生产商舜宇光学科技,一年更换设备就会产生2000万元的订单。
扎根微精密行业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给铭赛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2014年以前营收一直在3000万~4000万元徘徊,2016年突破了6000万元,2017年预计将达到7000万元。
“目前铭赛在本土品牌中间没有竞争对手,就是用来代替进口设备。” 蒋筱霏说,这个领域以前都是采用进口设备,以一台做马达内部连接的普通设备为例,进口一台国外设备要30万元,而铭赛的只需要15到20万元,“我们正在进军线路板,这是手机自动化里最难攻克的部件,国外设备要卖到170万元,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始验证,大概在70万元左右。”
在蒋筱霏看来,这个领域决定竞争力的,其实并非核心零部件,而是对客户工艺要求和精度的把握,“最核心的就是掌握客户的工艺,有什么步骤、特点、要求,如果我不是熟悉你工艺的技术开发者,开发不出好的产品。”
这些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感受和宋晓刚的判断完全一致。在他看来,机器人的传统应用领域是汽车,国际上几大巨头的产品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但国外并没有中国这么全面和细分的制造业门类,国外机器人品牌也不可能熟悉这么多工艺流程,“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本土品牌应该对不同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工艺、流程、管理更加熟悉。”
对于未来,宋晓刚判断,今后本土机器人企业中,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都将是逐渐淘汰的过程,因为这个方面很难撼动国外品牌的优势,“但我们需要一大批了解机器人性能、熟悉细分行业工艺的系统集成商,这是国产品牌可以发力的方向。”
防止非理性泡沫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战场,而落地后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这不是政府忽悠起来的,而是市场本身最先反应,确实有强大的内在需求,随后国家鼓励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相应政策跟上来了。”宋晓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各地区都扎堆布局,不仅制造企业,甚至金融界对机器人产业都非常关注,一哄而上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全国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短短几年时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两会上确认了这一数字。
目前布局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佛山,长三角的上海、昆山、常州武进,环渤海区域的沈阳、青岛,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安徽芜湖和重庆。
不少地区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比如,广州提出要建全国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2020年的目标产值是超1000亿元。重庆也提出要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2020年的目标产值也超1000亿元,深圳则将“工业机器人跨越工程”列为重大工程之一。